1.- 带厘米深度标记的 Tuohy 针尖,长 80 毫米。针号为 18G。符合人体工学的轮毂,带有大翼和解剖形状。
2.- 脊髓穿刺针 27G,白色针尖 126 毫米。
3.- 硬膜外导管,尖端柔软,由 PEBAX® 制成,前 20 厘米处有厘米标记。不透射线,90 厘米长,可提供 0.85 毫米长的规格。
4.- 6 毫升 LOR 注射器,适用于空气或生理盐水失阻技术。
5.- 0.2 µ 过滤器。
6.- 创新的黄色和红色贴纸,用于区分硬膜外导管还是鞘内导管。
7.- 透明绷带,用于将导管出口固定在背部。
8.- 创新的高阻力三明治式导管连接器,易于放置和关闭,并可重新打开。
最终采用组合式(CSE)设备,操作简单直观。
既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 Tuohy 头硬膜外针的所有优点,又有 27G 笔尖脊柱针的安全性。
为何如此简单?
找到硬膜外腔后,插入脊髓针,直到其针尖插入硬膜外针针毂。这是一个简单的 "毂对毂 "连接。在这一位置,脊髓针的针尖比 Tuohy 针尖突出 0.9 毫米,从而确保硬膜外针正确插入该间隙,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成功率将达到 100%。
因此,大多数 CSE 设备中的脊柱针固定系统都可以省去,避免了不必要的操作和可能导致技术失败的并发症。
---